约9500字。
白居易诗四首
教学目的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 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 谥号“文”, 世称白傅, 白文公.
他生于“世敦(注重,推崇)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11岁起, 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 十八年, 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 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 罢校书郎, 撰《策林》75篇, 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 十一月授翰林学士, 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 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 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 草拟诏书, 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 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 服满, 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 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 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 在庐山建草堂, 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 改忠州刺史, 十五年还京, 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 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 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 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 拜秘书监, 明年转刑部侍郎, 四年, 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 常与刘禹锡唱和, 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 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岁病逝, 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 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二. 指导朗读
三. 指导鉴赏
《轻肥》赏析
《轻肥》是白居易代表作,著名组诗《秦中吟》中的第七首,题目一作《江南早》。他曾在一首诗中说到自己写作《秦中吟》的缘由,是因为“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是时兵某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悲吟一事。”地和是唐宪宗年号,从公元806年到820年,一共十五年,白居易于元和三年(公元808)任左拾遗,也就是他在上面所说的谏官,他在任左拾遗时看到当时许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些不便于在朝堂上议论,就写成了“一悲吟一事”的《秦中吟》。
也许一般的读者对这首诗的题目《轻肥》感到有些费解,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词还是蛮有来历的,出自《论语》一书的《雍也》章中的“乘肥马,衣轻裘。”意思是说坐的是高头大马拉着的车辆,穿的是又轻又暖的皮袍。所以,白居易这首《轻肥》诗的题目就是指的诗中那些驾着马车、招摇过市的宦官们。的确,在诗歌的开场白里,诗中人物刚一登场亮相,豪奢之气便扑面而来了,“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他们是坐在一辆辆豪华的马车中出场的,先声夺人,不可一世。“意气”之“骄”,竟然“满路”,而“鞍马”之“光”亦可“照尘”!这两句描写可谓是画龙点睛,活灵活现了。当他们这一帮人在街市上旁若无人地横冲直撞时,那么街上的人们在退避三舍之际,忍不住会互相打听一下,气焰如此嚣张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呀?“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有知情的说,其实不过是宫中的宦官罢了,可是不明就里的人仍然搞不懂,要说宦官也只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哪来这么大的威风啊?原来这帮人并不是一般的干杂役做粗活的小宦官,而是深受皇恩的朝中重臣了,"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他们一个个不是身居要职,当了"大夫",就是手握兵权,拜了"将军"。"朱绂",本指古代官服上的红色蔽膝,这里是指绯衣,为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所服,"皆大夫"表明来人一个个都是朝中要员;"紫绶",紫色系印和玉饰的丝带,在唐代,是二、三品以上大员的服饰,这里是说来的这帮人还有的是兵权在握的将军。以宦官这种原本低下的身分,一旦大权在握,怎能不小人得志,目空一切呢?所以在大路上,趾高气扬,任意驰骋也就是理所当然,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