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60字。
《错误》教案
江西省永丰中学 周智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想象与联想,体味诗人的意境;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培养良好的诗歌阅读习惯。
二、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了解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2、欣赏本诗的古典主题与柔美细腻的古典美。
三、 教学设想:新课标以“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性质。在“课程目标”的“感受•鉴赏”中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思妇游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文学言语的品味中也应达到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审美力。在本篇诗歌教学中要以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律美,以感悟意象来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增加内容的密度,以品味本诗的古典情趣,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讨论,多媒体展示等等
六、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资料一辛弃疾的《菩萨蛮》。作者郑愁予是一位深受古典诗词熏陶的的诗人。他的名字就取自于中的一句。本诗就是一首古典韵味十足的现代诗,被台湾诗界评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资料二)
2、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印象:第一遍,学生集体诵读;第二遍,学生单独诵读。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本诗并不适于集体诵读,因为其风格比较婉转。在评点学生的朗读后,老师示范朗读;最后播放配音朗诵。(教师播放资料二)
3、默读第一节,提问:本节中“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是指谁?“如莲花的开落”又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我”是一位从“千里莺啼绿映红”的广阔江南走过的游子,邂逅了一位苦苦等待心上人归来的女子,但“我”并不是她的归人,因此她的容颜就经历了如莲花般由开而落的过程。
教师明确:第一节告诉了我们本诗的主题——闺怨。(播放资料三闺怨诗及温庭筠《梦江南》)
温词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写女主人公的悲;而郑诗承袭了传统却有所创新,以一个过客的身份感受到第二人称即思妇如同莲花由盛开至败落的情绪变化过程。 “我”的亲自参与加重了本诗愁怨的悲剧性。
再问:用“莲花”形容女子的容颜能不能再举一例?
生答:前课徐志摩《沙扬娜拉》中就出现过。
教师总结:非常正确。(补充资料四)莲花在古典诗歌中总是与女子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