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70字。
李清照词二首(教案)
李建辉
教学目的 1 背记《鹧鸪天桂花》
2 学习通过议论性的词句,分析词作的思想感情;
3 辨析对比与衬托手法的异同
第一课时(2007年6月16日 星期六,按星期四课表上课)
内容复习必修课学过的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声声慢》,重点鉴赏《鹧鸪天》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复习必修课学过的李清照的词
1 让学生不看任何资料,用一两句话介绍词人李清照,最后展示有关文字。
2 全班齐声背诵《一剪梅》《声声慢》,教师展示如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本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作。
二学生自渎《鹧鸪天》并分组把翻译文字写在黑板上,与此同时教师展示基本解读文字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这是议论的第二层。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是议论的第三层。“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三 逐句讲评学生翻译文字,并展示如下: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浅译:(桂花它)色泽暗淡呈浅黄而体性温柔,虽被人疏远淡忘却总把浓香留给人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浅译:为什么要与牡丹等名花论碧绿的深浅,比红艳的轻重呢?坚守本性展示自我就是花中第一流的。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