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40字。
作文指津
借事点睛法
程刚
[技法定格]
所谓借事点睛法,就是作者在文章中(通常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通过对事件的叙述来凸现文章主旨,以便读者认识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请看下面两个借事点睛的例子。
例一:终于,婶婶提起挎包出门了。她要去赶车。她拉着我的手笑着说:“好霞子,你要乖乖的,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奶奶,记住,可不要放松了学习呀!”我红着眼睛不停地点头。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走了好远、好远。
(《我和新婶婶》)
例二:老师深情地望着我们,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透过明亮的镜片,他看到了我们美好的心灵;同学们也望着老师的眼睛,充满着敬爱和友谊。心灵在交汇着,教室里一片沉默……当大家把头抬起来时,老师笑了,我们笑了。
(《老师笑了》)
[操作平台]
借事点睛法,通常运用在文章结尾部分。它借助对人物的某一典型动作行为的描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借事点睛,“事”从何来,“睛”如何点?
可想而知,“事”来自事件本身,就是作文所叙述的事件。但它只是所叙事件的一个部分或者片断,可能是事件进行过程中的人物的某个动作行为,可能是事件持续发展的某一环节,更多的可能是事件结局中人物的某个具体行为。
《我和新婶婶》记叙“我”对新婶婶的认识过程,着重叙述了新婶婶爱唱歌,帮“我”解除烦恼,精心服侍摔伤的奶奶,农忙后回工厂上班等事件。文章在结尾部分,就是用“‘我’送婶婶回厂上班”这一事件点题的。婶婶要去赶车,她拉着“我”的手反复叮嘱,“我”红着眼睛不停地点头,并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走了好远好远。这一“送别”,既是整个事件的延续,又是故事的结局。看似顺其自然的叙述,实则巧妙地为全文点了睛。末句中“‘我’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走了好远、好远”可谓妙笔点睛。对“我”“走”这一动作行为,看似不经意的描叙,实则传达着“我”对新婶婶的难舍之情,这正是文章的写作意图所在。因为,新婶婶的乐观开朗、体贴善良、朴实勤劳在“我”心中印象已深,我舍不得这位好婶婶。
看来,借事点睛,既要顺其自然,又要有意而为之。顺其自然,是指事件的结局顺应事件的开端和发展,文章的结尾顺应全文的脉络。有意而为之,指对“事”的把握和运用。用于点睛的“事”必须平凡而典型。说平凡,它源自叙述的事件本身,只不过是人物的极普通的动作行为。说典型,它看似普通而蕴含深意,它言近而意远,它是全文的“心脏”。它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产物,它是作者写作旨意的“不动声色”的流露。
文章的点睛部分,要成为全文普通而又特殊的段落,成为全文的亮点。它的行文,一般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叙写主要人物的某一动作行为,要通过描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言简而意深”、“言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误区警示]
借事点睛法的写作误区有三个。
一是见“事”不见“睛”。这是运用借事点睛法最常见的误区。作者往往知道用事件作为文章的结尾,但这个结尾事件仅是全文事件的延续,没有蕴含文章的旨意。读者阅读这样的文章结尾,只是了解到事情的结局,并不会留下对全文主旨的印象,也不会产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这样的事件,永远只是事件,而不是我们需要的点睛事件。有一篇题为《护鸟行动》习作,作者本想用“借事点睛法”来揭示同学们关爱动物的美好品质,习作从头至尾都在记叙“我”和几个同学救护一只白鹭的经过:发现受伤的白鹭、设法为白鹭包扎伤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