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9740字。福建省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21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有关收入分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也达成了不少研究共识,但是对于利益分化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收入分化虽然也是一种利益分化,但是不等同于利益分化,利益分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其中也包括了收入分化。利益是一个比收入更为广泛、更具分析力度的概念,指各种资源的的占有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好处。
在研究上,收入分化的分析视角与利益分化的分析视角大不相同,前者偏重于经济维度,后者更注重于综合因素,尤其重视社会维度和政治维度。所以一般来说,只有收入分化,对一个社会的影响没有利益分化那么严重,调整起来也相对容易,而当一个社会进入了利益分化,就会显示出其社会结构的刚化特性。
所谓利益分化,就是社会成员在利益拥有上的不同和差别,或者说社会成员原先在利益拥有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不大的差别变大了,原来不显著的差别变显著了。在这样的分化过程中,涌现了各种利益群体或阶层,各个利益群体和一些强势阶层会进一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和资源,确保利益分化向着自己的方面发展。迄今为止,有不同的理论对利益分化进行研究,其中阶层理论和群体理论是两种最为重要的社会学理论。阶层理论认为,不同阶层由于占有不同的资源而形成不同的等级地位,实际上,享有不同的利益。
群体分析是另一个研究视角。群体的划分标准是多维度的,但是,在不同维度上出现的群体之间在利益上也不是同质的或一致性的,而是有很大差别的。
不论是阶层分析还是群体分析,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揭示社会利益差别和分化问题。实际上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阶层或群体利益差别和分化问题,而问题在于这种差别或分化有多大,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和机制发生分化,不同的分化机制和途径对社会有着很不相同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分化在阶层之间与群体之间同步进行,当前已经出现跨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或态势。
(选自《新华文摘》07.14,有删节)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与收入分化相比,利益分化是一种更为广泛、更具分析力度、内涵更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了收入分化。
B.由于收入分化仅属于经济维度,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总比利益分化轻微,调整起来也相对容易。
C.迄今为止,可用来对利益分化进行研究的理论有两种,一为阶层理论,一为群体理论。
D.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两极分化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从已出现的跨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现象中看出。
2. 下列不能用来说明出现“原来不大的差别变大了,原来不显著的差别变显著了”这一情况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社会成员在利益拥有上出现逐步分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涌现了代表各自利益的各种利益群体或阶层。
B.各个利益群体和一些强势阶层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和资源,确保利益分化向着自己的方面发展。
C.阶层理论认为,不同阶层由于占有不同的资源而形成不同的等级地位,实际上,也就享有不同的利益。
D.管群体的划分标准是多维度的,但是,在不同维度上出现的群体之间在利益上也不是同质的或一致性的。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4题。
生活中的纳米颗粒
在人们生活的空间里,原来就充满着各种纳米颗粒,包括通过风传播的海盐、由海洋生物生成的化学物质以及燃烧和其他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空气悬浮颗粒物等。一个普通的房间中,每立方厘米包含大约2万个纳米颗粒,在树林里,这个数字提高到5万个,而在城市的街道上则达到了每立方厘米10万个。由工业生产所产生的人造纳米颗粒也将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增加了在其中暴露的可能。
当物质由以前的微米“世界”细分到纳米(十亿分之一米)尺度时,其物理化学性质(如产生尺寸效应、量子效应以及界面效应等)将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使纳米物质呈现出很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吸附、化学反应性、热学性能、表面活性等等。由于这些不同于常规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加上纳米颗粒比细胞还小几个数量级,与较大的蛋白质的尺寸相当,纳米颗粒很可能侵入人体和其他物种的自然防御系统,进入细胞并影响细胞的功能。当纳米材料进入生物体后,很有可能导致与常规物质不同的生理行为。
最近的研究表明,城市空气中的超细颗粒物,主要是来自烟囱和柴油车的排放物、垃圾燃烧的烟雾等,对居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比看得见的大颗粒物要严重得多。近十年来城市里大颗粒物浓度在下降,但是超细颗粒物浓度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