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7260字。福建省三明一中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 文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21分)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魏晋士人向往的是一种自由生命。“神”、“韵”、“气”、“风”这样的追求,其核心是人对自我的尊重、人的自我觉醒——作为人对传统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尊重的对立和替代,是注重自己的内心生活和内心感觉、注重这种内心世界的畅达自如的表现。在这种价值标准的引导之下,人的心理状态、人的神情风度、人表现这种神情风度的方式、人的生活品质、人生趣味、人生目的、人生境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当时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理论建设上的觉醒共生相伴,这种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存在形式和流行一时的社会风尚,为生命意识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体现,为这种体现朝向深层、精微、雅致、飘逸,为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中的“神韵”,奠定了活的标本与范例。《世说新语·容止》篇中所记时人对王羲之的那句著名评价“飘若游龙,矫若惊鸿”,正是最为形象传神的概括写照,它不但成为后世文人非常向往、高度推崇的一种人的生命形象和生命韵致的标准,而且成为一种审美的最高标准。
名士的放达、潇洒,风流自赏,他们的自鸣得意,他们那种为时人所称道、为世风所嘉许的精神自由及其外部表现,这作为一种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生现象,只能是魏晋南北朝时士族社会中的产物,它虽然极令后人神往,起模仿之意,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不可能再复现,因为已经没有了那种特定的生活土壤与氛围,后世纵有个别人的模仿,也因失去了这种时代性而在大众心理上变得难以忍受地做作。但是,在艺术美的追求中,在艺术创造、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欣赏之中,这种生命状态、生命韵致的灵气精髓却可以留存下来——它不但保留着“神”、“韵”这样的表述,而且以它在自己的一开始就获得的审美心理和美的标准上所寓含的深邃、丰富、高远、富有活力,尤其重要的是它所昭示的人的生命意识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内在沟通,而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对于艺术创作的一种永远不会陈旧、永远也不会过时、永远也不会餍足的最高要求。
1.下列不属于“魏晋士人向往的是一种自由生命”的一项是
A.对自我的尊重、人的自我觉醒。 B.对传统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尊重。
C.对“神”、“韵”、“气”、“风”的追求 D.注重内心世界的畅达自如的表现。
2.名士的精神自由等现象可在艺术领域留存下来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这种现象为时人所称道,世风所嘉许,极令后人神往。
B.因为这种现象一开始就获得了审美心理和美的标准上所寓含的活力。
C.因为这种现象昭示着人的生命意识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内在沟通。
D.因为这种现象保留着“神”、“韵”这样的表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4题(6分,每小题3分)
科学家们说,虽然地外生命形式看起来也许不像银幕上的外星人,但他们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能性却是千真万确的。
地球之外究竟有无生命,过去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地球上的高文明生命形态,在太阳系内是唯一的。1984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拾到一块陨石,经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这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内含有高浓度的有机体(或说原始的微生物),说明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当外星人近20年前首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此类活生生的生命,但是他们认为,其他星球也具备养育生命的条件。
伦敦大学学院的唐·考恩博士告诉皇家天文学会:“作为生物学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其他地方也存在生命,但是,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更可能是以一种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单细胞生命,而非许多科幻电影中描绘的三只眼动物。”考恩接着说:“从进化上来说,生命将是非常原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