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9190字。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教案
第一单元总体设计
一、教学重点:
1、 在感受人物风采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和品格;
2、 观察人物特点,抓准人物个性;
3、 学会运用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
4、 学会采访人物。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主题为“人物风采”。所选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五位名人。《童年的朋友》(节选自高尔基的《童年》)向我们展现了悲苦中乐观慈爱的外祖母的形象;《一面》记录了一名普通工人与文学大师鲁迅的一面之缘;《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介绍了为世界建筑史做出卓越贡献的美籍华人贝聿铭;《赵普》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介绍中国古代一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宰相赵普;“诵读欣赏”选编了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表达了亿万人民群众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对他的无比思念。本单元所选文章,感人肺腑,荡气回肠,颇具艺术感染力。
五篇记录优秀人物的文章,立足于表现人物的风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杰出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学习时多诵读,读出感情,有些精彩的片断要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体会平易的叙述中蕴含着的深刻内涵。走近这些人物,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手法,感受文章生动、形象、细腻的语言。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恰好吻合。建议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会贯通,有机结合。阅读为写作做必要的准备,写作进一步提升阅读水平。“口语交际”的内容为“做一回小记者”。建议此次活动打通课内外界限,可以在校内进行,还可以走出课堂,选择最佳采访对象,明确采访主题。
三、课时安排:13课时
《童年的朋友》1课时
《一面》 2课时
《我的老师》 1课时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2课时
《赵普》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及评讲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一 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教学目标
1、 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2、 品读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体会文章中生动、新奇的比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在人物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2、 品析人物描写,重点一是写人物时细致传神的词语的运用,二是新鲜奇妙的比喻的运用。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导学
(一)学生自己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惩( )罚 dōu ( )着 马zōng( ) xī( )盖
发liǔ( ) zhòu ( )纹 诅咒( ) 脸颊( )
胸脯( ) 咕哝( ) 颤动( )
2、填空。
《童年的朋友》选自 ,作者是 (国籍)作家 ,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
、 和 。
3、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一个人?
4、找出文章中描写外祖母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的独到之处。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缕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知心话你只愿意和朋友讲,烦心事也只愿意说给朋友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朋友》这一课,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
(二)介绍作者,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早期作品多描写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剧本《小市民》;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诗《
二、一面
阿累
教学目标:1、感受鲁迅的伟大品质;
2、学习本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3、品味语言,把握部分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重点:1、通过外貌描写展示的人物品质;
2、典型选材,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法;
3、 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1、感受鲁迅的伟大品质;
2、学习本文中所运用的典型选材、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935年,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在悼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带着缅怀的心情走近鲁迅的世界,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展示图片,设置情景
二、 诵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字词注音
踱 地窖 赫然 窘相 捻 摩挲 颓唐 抖擞 憎恶
揩油 恣情 莽撞 虐待 不能自已
(二)、通读文章,初步感受鲁迅的伟大品质、关怀帮助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
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并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从表达方式入手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第一部分(1--38) 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 记叙 描写
第二部分(39--43) 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议论 抒情
(二)、诵读39—43小节的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启发学生在深入阅读思考的基础上,了解文章标题“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简洁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鲁迅先生的伟大品格。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所写的趣事以及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2、能够记叙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能结合所写文章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
3、能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得与失,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4、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含义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感受的能力。
5、修改文章能删繁就简,使文章自然流畅。
6、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
7、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教科书(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对于这样的主题,学生会感觉到跟自己的生活比较接近,有话可讲。因而此本单元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并可进一步将之写作成文,做到条理清楚、生动形象。但本单元教学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局限于“趣”上,事实上课文编写的时候,就已经蕴含道理:《柳叶儿》中的“我”在那个年代受到了家人的呵护,也尝到了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单纯可爱,可身上也留下了当时社会的印记;《我们家的男子汉》中的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三颗枸杞豆》中三叔的一事无成与“我”后来的成功说明了应当把握今天,珍惜现在的金色年华。
扬州市第三中学初一语文教研组
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鲁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空间顺序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2、从标题感知文章运用比照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
2.生动传神的语言。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预习:
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
2.查字典,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
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教师适当指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2.掌握字词,体验文章第一部分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查字典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二.导语引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