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540字。四川省巴中市重点中学2007年秋季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命题:赵文平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题卷与答卷分设,答案填写在答卷上。
第Ⅰ卷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荠麦/雨霁 靓妆/绥靖 炜晔/费祎
B、哺育/浦口 气概/愤慨 椽子/掾吏
C、遗施/遗赠 关卡/卡壳 纤柔/光纤
D、模样/模具 累赘/累及 积攒/攒凑
2、下列诗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只是当时已罔然/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B、今霄酒醒何处/此去今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
C、忍顾雀桥归路/渌水荡漾清猿啼/别有忧愁暗恨深。
D、纫秋兰以为珮/长使英雄泪满襟/苍海月明珠有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眼泪不为一已的悲痛而是为广大的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B、巴尔扎克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但我们从里面看到的却是法国十九世纪斑驳陆离的生活。
C、王道士将他的刷子在石灰桶里蘸了一蘸,开始了对壁画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光十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D、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如此?写秋颂秋的文字同样也不少。
B、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批判,但由于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影响很深,因此,虽然批了,却仍然没使许多人的观念真正转变。
C、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已算万幸。
D、宋代散文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广泛,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敬 爱 母 语
母语,只这两个字就让我们产生敬意与温情,指向我们精神血脉的深隐和细微之处。语文,归根到底,是我们在母语中生长、成长的永恒家园。这门课或许以后不会再上,但是,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离开母语,离开“语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深情地依恋着“语文”,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语文”的学习。因为,那儿,本来就是一个生气灌注、万象纷呈、情思飘荡的世界。用我们在母亲的子宫中就已经倾听过的话语,构筑我们的生命之塔,这需要攀登,更需要骋目驰想,才能欣赏无边的风光。
因而,对语言、文学的敏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无论是古典文学的“炼字”“炼句”的精微“推敲”,还是现当代文学的“咬文嚼字”,都是把语言当作心灵的器官、感觉的机体,用一种近乎虔敬的态度,来传达生存的状态和精神的活动。我们在学习“语文”时,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所有关于“语文”的知识,都放置到全身心的感觉、感悟、感情、感想……之中,总之,是要把自己“感”到文学作品之中,让自己与文学的世界息息相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感”动中进入“语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