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五首》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诗歌五首》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的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今天我们再一起欣赏《诗歌五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两首,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第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题
读标题,思考:你了解岑参吗?你读过唐代诗人写的边塞诗吗?(学生发言)
《二)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l)“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
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 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 —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 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 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 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 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 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 雪地的边塞。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 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 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 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 因朋友追求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 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 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6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第二首《雁门太守行》
(-)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李 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 发生过重大的战争。据传说和材料 记载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写平定落 镇叛乱的战争。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 意,提出质疑。
4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扫清 词语障碍。
5品析鉴赏。
1)诗中“角声满无秋色里,塞 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 战地气氛?
讨论明确:这两句分别从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 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 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 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 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 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 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 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 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 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五龙为君死”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体会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讨论明确: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站。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特色。
6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背诵前两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后三首诗
三、第三首《无题》
(-)解题
李商隐,唐朝著名诗人,开成二年(837)登进士。此人富于正义感,后由于陷入党争旋涡,终生潦倒。现存诗600首,《无题诗》为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