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20字。
十一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
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室 瞿志军
教学目标
1.通过圈点批注,梳理文章的思路,正确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了解“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当今社会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说明:
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作者看来,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但这种渗透和融合并不代表着文化的趋同,也不意味着可以有一种标准的文化模式来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反的,正是由于日益深入的交流,各个国家名族的文化在交流交融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因,从而使世界的文化表现出更加鲜明的多样性的特征。
作者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现状,从文化的起源、发展这两个角度分析了文化多样性的必然,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相当严峻的课题: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让维护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并且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更加辉煌的中国新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主要观点。
难点: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述逻辑。
说明:
这是一篇理论色彩很浓的议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存在较大的距离。文字平实,行文严谨。在本文的教学中,固然要使学生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的现实意义,但从语文教学的要求而言,梳理文章的主线,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文章严谨辩证的逻辑思维,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阅读能力,才是教学本文的重点所在。
在本单元中,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学设计不宜太过繁复,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思路。对这样的文章,观其大略即可,不必作面面俱到的条分缕析;如果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作者观点的争鸣,更会有舍本逐末之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课文导入:调动积累,引发思索,接通文本。(本环节不超过5分钟。)师:自从19世纪末,上海就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同学能否举些例子说说“国际化”的特征?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可以用一些PPT照片显示上海的建筑,上海街头每逢“洋节”的热闹隆重……学生自由发言讨论。(预判:学生谈“国际化”主要会集中在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忽略民族文化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用身边的实例来展示上海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外来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