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2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3/11 16:23: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760个字。
木 兰 诗
仪征市大仪中学 许立荣
一、 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栏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要点小结:第A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平    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的抗议。 
  3.教师示范评析。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统一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 
  ③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纺线想心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荣归故里。 
  ③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④组织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