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0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案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教学总目标: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分析诗歌中意象等方法把握诗人的情感。
3、了解贬谪诗的常见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贬谪诗的方法,即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并借助书后注解有关两位诗人创作背景的介绍,深入领会两首诗所表达的悲愁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学生已有的诗歌鉴赏知识,对贬谪诗的意象和一般内容作归纳性的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中唐诗的特点
三、比较鉴赏两首诗
(一)齐读两首诗
(二)由标题和背景入手,找出两首诗类型上的相同点。
点拨:韩愈诗题中的“左迁”;柳宗元诗题中的“登……楼”。再结合两首诗的背景可知这两首诗都是“贬谪诗”。
(三)感知两首诗情感的相似性。
明确:都是写悲愁。
(四)分别鉴赏两首诗,比较不同之处。
鉴赏《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教师范读
2、体会诗人的悲愁具体指什么。
明确:忠而获罪,非罪远谪的愤慨。
3、诗人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明确:首联:叙事,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抒情,申述自己忠而获罪,非罪远谪的愤慨。
颈联:写景,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交代后事,语义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这首诗就是通过叙事、写景、抒情三者结合抒发了悲愤之情。
4、齐读,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这首诗的风格。
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1、听录音,感受诗歌情感。
2、这首诗中诗人的悲愁具体指什么?
明确:音书难通,归梦难成之愁。
3、诗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
(1)诗中设置了那些意象?
明确: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密雨、重遮的岭树、曲回的江流、百越文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