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40字。
专题五
古典诗词鉴赏
第五十-----五三课时
授课人:史丽红
2007.5.2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的要求,了解近几年的考题形式。
2、通过举例分析,总结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诗歌鉴赏的语言、表达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难点:
诗歌语言的组织,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示例引导、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 考试大纲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2002年—2006年高考题回顾
1、选材范围
全国卷:限于唐、宋诗词。
地方卷:上至东晋(陶渊明),下至明清,以至《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的诗 。
2、数量
50道题,课外古诗56首。其中:唐诗22首,约占39%;宋诗15首,占28%多;唐宋元词8首,元曲3首,其他8首。
3、涉及范围
50道题共有98问:
(1)语言:23问
(2)内容:45问
① 意象 10问; ② 意境 7问; ③ 思想感情 28问。
(3)形式:30问
① 表达方式 17问; ② 体裁结构 6问。
三、高三阶段复习古代诗歌主要教学任务
1、教学生读懂诗歌的语言:读通诗句, 弄清含义;体味作用,领会妙处。
2、教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认清意象,想象意境,把握主旨,领悟情感。
3、教学生把握诗歌的形式:辨识体裁,分析结构,鉴赏表达。
4、教学生写出准确的答案:依据要求,规范思路,运用术语,表述准确。
四、解题指导
1、三种意识:
(1)认真审题意识
(2)运用技巧意识
(3)答案完整性意识
2、四个步骤:
(1)读题目、作者、诗词语句及注解,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风格,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2)读懂作品的字面意思(简译诗句)。
(3)结合作者的思想经历和作品创作的背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思考。
(4)根据题目要求,针对诗词内容作答。
五、解题技巧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二)鉴赏诗歌中的语言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分析诗歌的意境
(六)分析诗歌的观点
六、举例讲解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考题类型
1、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
2、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什么寓意?
3、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形象(品质)?
答案构成
1、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有时可省去)。
3、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
试题例举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2006年 湖北卷)
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