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880字。
第一单元 山水游记
gdxnyzhyts
单 元 学 习 目 标
阅读目标
1.辨析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和情感。
2.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
3.体会山水游记中写景与议论的表达作用。
4.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加强古文修养。
写作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描绘景物的方法。
2.学习通过具体景物的描摹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构思方法
3.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单 元 内 容 概 说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揣摩情景交融的手法,领悟文章的哲理性。四篇文章皆为山水游记。
《小石城山记》通过写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黄州快哉亭记》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描绘了登临所见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该心中坦然,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道山亭记》具体描绘福州的山水之险、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福州特有的险恶地形,高度评价了程师孟的治郡业绩以及他的旷达脱俗。
《百丈山记》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于描绘中寓赞美,也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 小石城山记
教 材 学 法 建 议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常识;把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识记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以游踪为顺序写作的手法;学习本文在记叙、描写基础上进行议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柳宗元的文学贡献;感受小石城山的景色特点;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借景色吐胸中气的感情,进一步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大体意思,识记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揣摩作者的感情。
课 文 知 识 归 纳
释词义
1.多义词
其一西出(其中的,指示代词)
其
有积石横当其垠(它的,代词)
其疏数偃仰(它们,代词)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它,指造物者,代词)
寻之无所得(西路,代词)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的,结构助词)
之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是二者,余未信之(它们,指示代词)
其一少北而东(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又”
而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益奇而坚(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以
投以小石(把,用,介词)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用来,介词)
2.异义词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古义:有的人,不定代词。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古义:指示代词,译为“那些”。今义:指丈夫。)
3.活用词
其一西出(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环之可上(上,名词用作动词,登上)
知句式
1.倒装句
投以小石(介宾结构后置,“以小石投”。)
2.省略句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之”后省略介词“于”,“列”后省略介词“于”)
记常识
1.文体常识
游记 散文的一种。指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叙述旅途中见闻和感受的文体。游记内容广泛,或记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风土人情,或记某处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趣闻轶事,以细致的记叙和具体的描写为特征,同时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文化常识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作家。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主张文学革新,建立了有理论、有创作成就的散文系统,成为后人效法的典范。
韩柳 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的并称。二人共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散文创作方面也都取得卓越成就。韩愈散文风格雄奇奔放,富于变化,语言简练、准确、生动、鲜明。柳宗元的散文比韩愈更具现实主义精神,他从创作实践上发展了古文运动。总之,韩、柳都是司马迁之后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也成为后世的典范。
课文整体分析
解文题
小石城山,在永州西部边缘地带,山上全是石头,似石城而略小,故名。这是作者在永州访幽探险的最后一个景点。本文是作者所写《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本文描绘景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