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辛弃疾词三首
上海市宝山实验学校 沈丽凤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三首词意的基础上,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辛弃疾豪放词的深远意境。
说明: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词的光辉,唐诗、宋词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也成为一代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宋词源于六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走近宋词,可以感受她的千姿百态和无穷魅力,可以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辛弃疾词三首》的教学过程就是从“识尽愁滋味”的满腔感慨,从“沙场秋点兵”的战斗场景,从“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急切心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和人生追求的高尚。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朗读教学形式展现教学过程。从预习的检查、朗读的方法、词意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意境的品味都是由学生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个别朗读;男生或女生朗读;轻声散读;大声朗读;全班齐读;比较朗度等等)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朗读的多种形式独立正确的理解词意,让学生在不断诵读中充分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词的深远意境,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词所包含的画面,从而进一步理解词意,并且逐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词的深远意境;运用所学的多种诵读形式,继续学习其他诗词,体会词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说明:
中学生正处于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是学习《辛弃疾词三首》的良好条件,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遥远,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和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会更大一些,因此课前掌握与了解词人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就十分重要了;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主要利用同学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想象的画面理解词意,有助于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词三首》是继七年级诗词单元后的又一个诗词单元中的一篇,其中尤以《破阵子》的难度最大,教学设计上主要通过复习,进一步指导朗读的正确方法和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会通过正确的朗读方法和选择多种朗读形式(通过比较朗读选择)自主独立的学习理解词意,品味词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生平,激发学习兴趣1、每当听到同学们整齐响亮的“老师好”时,总有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因为那是我从小的一个理想。我觉得能够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上为祖国的下一代传授知识,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是我的荣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并用一句话概括理由。
2、那么,辛弃疾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请同学作简介。
3、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辛弃疾的这首词《破阵子》,一起走进词人的内心深处,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1、同学讲理想并说明理由。如:成为一名作家,写出自己、他人内心想表达的所有话语;成为一名旅游家,浏览世界各地风光名胜;成为一名医学家,为天下人消除病痛……
2、辛弃疾,字幼安。当时北宋已被金人灭亡,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他一生坚持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但报国有心,请缨无门,一腔忠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著有《稼轩长短句》。《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
从教师的理想入手,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从而过渡到了解作者的理想、生平、背景,自然引入到《破阵子》的学习,也为学习另两首词埋了一个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