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20字。
17、原毁(教案)
广东普宁华侨中学 秦淑珠
教学目标:
1、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词汇等。
2、梳理本文的脉络,把握作者如何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3、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词汇等。
教学难点:
梳理本文的脉络,把握作者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解释文题;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古文运动: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古文运动 :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释题: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另一说: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三、整体感知。
1、诵全文:
2、解字词:
第一段
重:严格。周:周密、全面。
轻:宽容。约: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