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初中素材 / 初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2/21 9:21:4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750个字。
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
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晚年住在半山(今南京紫金山附近),号半山老人。元丰三年受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死后谥曰“文”,故又叫王文公。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他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基础。他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文风古朴,笔力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的社会危机、政治危机不断加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时代。一方面,北面的契丹(后改名辽)和西北的西夏部虎视眈眈,逼迫宋朝签订了极其屈辱的和约,每年要向它们缴纳大量的“岁币”;另一方面,朝廷为加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又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后果,招致了冗兵、冗禄和皇室生活的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打击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加剧了阶级矛盾,加深了国防危机和财政危机。因此,改革政治,摆脱财政困难,缓和危机,增强国防力量,便成为当时刻不容缓的任务。王安石便是在这一关键时候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
    王安石出身于中下层的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岁前,随父宦游南北各地,对民间疾苦有所体察。他很早就胸怀大志,抱定“学以致用”的目的,发愤苦读,要在世上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仁宋庆历二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第四,比较顺利地踏上了仕途。他先到扬州任淮南节度判官,年青气锐,“每读书至达旦”(《邵氏闻见录》)。三十一岁时任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以后,又当过短期的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和提点江东刑狱。三十九岁入京,为三司度支判官。就在这年向仁宗皇帝上了著名的万言书,纵论天下大事和时政的积弊,提出改革的设想(这是后来新法的雏型)。
   但是书上之后,却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应。他知道“大事不可为”,便在母丧之后,辞官不出,在江宁(今南京市)家中收徒讲学。直到神宗登位(1067)才再出任职。由于神宗年青,富有朝气,有志于励精图治,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所以很快便看中了有魄力有远见、又有比较系统的变法主张的王安石。这千载一时的际遇,把他迅速推向政治漩涡的中心,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于是,从四十八岁开始,王安石便由江宁知府而翰林学士,而参知政事,同平章事,职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终于在他主持之下,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