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考模拟试卷5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五)
一、积累与运用 (20分)
1.根据课文默写。 (10分)
① ,肯将衰朽惜残年。 ②足蒸暑土气, 。
③妇姑荷箪食, 。 ④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⑤ ,身世浮沉雨打萍。 ⑥山随平野尽, 。
⑦悬知寒食朝陵使, 。 ⑧谁道人生无再少? !
⑨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 ________
”的呼喊。
⑩《己亥杂诗》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仍然关心国家的命运的句子 。
2、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同仇敌忾( ) 敷衍塞( )责 相形见chù( ) zhān前顾后( )
3、文言文加点词语解释(2分)
① 域( )民不以封疆 ② 小惠未,民弗丛也( )
③ 遂用猖獗( ) ④ 稍稍宾客其父
4、朗读时对句中停顿处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一犬/坐于前 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行/拂乱/其所为。
5、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4分)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体味下段文字的表达特点,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2分)
我常常认为,大自然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给人以启迪和感悟。青山,是深厚的积累与勇敢的崛起;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河,是顽强的寻求与机智的开拓……
二、现代文阅读(43分)
(一)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4—8题。(10分)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常常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