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1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1/30 10:50:4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0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70字。
蜡  烛
张立科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2,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语言,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预习。
听写词语并注音:地窖 拂晓 耸立 灯芯 匍匐 瓦砾
                舀出 灼烧 腋窝 肃穆 鞠躬
重读课文。(10分钟)
2,导入: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蜡烛相关的课文,这就是俄国作家西蒙诺夫的一篇新闻通讯《蜡烛》。
介绍背景:
[提问]:通过预习,简要介绍写作背景。
二战末期,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