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00字。颂其诗,读其书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人与文化”,既有语句解释,又有现实拓展,资料翔实,课堂拓展好,课堂效果好,对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力、语文素养、作文思维、积累素材极有帮助。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陆洋
【原文】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1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13)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14)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15)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16)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17)靡有孑遗’,(18)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注释】 (12)《诗》云:此处诗句引自《诗·小雅·北山》,相传这是首讥刺周幽王的诗歌。(13)率土之滨:犹今言四海之内,赵注云:“率,循也,遍天下循上之滨。”(14)贤劳:赵注、朱熹均释为“以贤才而劳苦”。(15)以文害辞:朱熹《集注》云:“文,字也;辞,语也。”(16)逆:推求、揣测。(17)《云汉》:《诗·大雅》篇名,相传这是首赞美周宣王的诗歌。(18)孑(jié洁):《方言》云:“孑,遗也。周郑之间或曰孑,青徐楚之间曰孑。”
【译文】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我已经聆听了你的教诲。《诗》说:‘整个苍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天子的土地;全部土地之上,没有一个不是天子的臣民。’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民是怎么回事?”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这样讲说的,乃是为天子的事务操劳而不能奉养父母,意思是说‘这些没有一件不是天子的事务,只有我最操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不因为词句而误解诗意,要用自己的心去推求诗意,这才对了。如果只看词句,《云汉》的诗篇说‘周室余下的庶民,没有一个存留’,确实如它所说,周室就没有存留的民众了。
【段意】
此章仍然是讲君臣父子的大义,两者之间既有从属关系,又不能偏废。咸丘蒙在谈论中引用《诗》未作证明,孟子告诫他,对《诗》的理解应首先注重大义,不能以文字上的涵义来曲解语句,不能因为语句而误解《诗》的真正涵义,要用自己的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者的本意。这是孟子对于学习《诗》的见解,在《诗》的研究上很值得重视、很有影响。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①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②。”信斯 也,是周无遗民也。①逆:揣测。②靡有:没有。不遗;二字同义,都是“余”的意思。
【译文】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读解】
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 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却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 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 人交流思想感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为勰发挥的,正是孟子的读诗法。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 调鉴赏者的再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运志”的读诗法相去较远了。
【原文】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 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注释】 ①尚:同“上”。②颂:同“诵”。
【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 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读解】
孟了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 友,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只有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当然,也只有神交而已。这种神 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
实际上,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 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邀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直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 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由此足以见出孟子 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