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00字。苏教版新课程高三诗歌鉴赏教学案之综合篇,有方法指导和知识积累,分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用于教师备课,学生版用于学生随堂。答案详尽。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教学案——诗歌鉴赏练习
命制人:陆洋 审核人:宓娟 时间:2007年9月16日
一、答题模式:
1、分析技巧型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意境型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炼字型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一词领全诗型(炼词)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分析语言特色(炼诗)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牢记解题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1、解题:审题目,审作者,审题干。
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概括;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作者可以让我们联想起时代背景、作家的风格;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题干是回答问题的关键,问什么,答什么。另外,如果有补注,还得审注释,注释里一般有暗示。
2、解诗:抓意象,整体把握。(四问:记了什么事,绘了什么景,发了什么议论,抒了什么情。)
3、分类对号,对号答题。“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套用相关术语,加入自己的话,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必能有话可说,说而中意。当然这要点儿悟性。
三、练习题:
(一)阅读回答: (语言:炼字 / 技巧)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颔联“改”,“迷”两字妙在哪里?
答案:“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答案: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二)阅读回答: (语言:炼字)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①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②。
[注]①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 ②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居所。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痛苦和无奈。(2)“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阅读回答: (意境/ 景象)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语言:炼词)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答案:“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