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学生个性 促进全面发展
——以文学社为依托,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莱芜一中语文教改实验组
“对人的生命负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帮助学生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开发自身潜能,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不仅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赋予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以更高的要求: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新的教育理念促使各地学校在反思传统教学的同时,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规律,深化
教学改革。我们莱芜一中语文组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对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创办中学生自己的文学社,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从现代教育理论来看,宏扬人性,重塑人的尊严,强调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这就要
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开放的、多元化的教育,必须抓住“育人为本”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常规走向创新。
(2)“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教育价值功能应是生存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生教育,其实质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体,以人格为目的”的完人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进行语文教育的场所,一个人的语言面貌、语文水平不仅取决于他在学校课堂所接受的语文教育程度,还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社区文化状况、校园文化生活相关,也与他的交往方式、范围和活动兴趣密切关联。一个人的所有社会性活动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语文实践,因此,语文教育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事,语文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担起语文教育的全部。
(3)语文教学大纲。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赋予中学语文教学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主体性理念、人文性理念、应用性理念、思维性理念、创新性理念和实践性理念。新的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构建以学生探究实践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要求“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增加学生
语文实践的机会”,“密切联系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