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9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拿来主义(刘中凯)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的观点、思路和结构、揣摩、品位形象、生动的语言。
2. 依据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
3.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1. 把握文章的观点、思路和结构,揣摩、品位形象生动的语言。
2. 适当讲解一下本文中论证方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杂文
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艺术特征 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二: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依据:事实性论据、理论性论据
论证: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演绎论证
归纳论证
三: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鲁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某些人“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态度,写了这篇文章。在文中他批判了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对外国文化的全盘否定论,同时也批判了崇洋媚外的投降主义者及其全盘继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