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案1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1/6 12:43:3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220字。  
《山市》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二、教材简析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用已有的人生经验去与之共鸣是赏析文言文的必要手段。对初一学生而言,要让他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体会感情,进入意境,引起共鸣实属不易。采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辅以画面、音乐、朗读,也会有所帮助,有助于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和氛围的营造。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几十个字,更多的,我希望这些孩子能在这堂课中从中国古典文学中体会到“美”,能够自觉地去挖掘“美”,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常识。 
2、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能够概括出山市的形成顺序,描绘其神奇壮丽的幻境。
情感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一、 布置预习 
1、 查阅与作者蒲松龄相关的资料,简单了解《聊斋志异》 
2、 读课文至少三遍,给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注音并抄写 
二、 导入
1、a.你们见过这样的景象么?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b.( 教师激发学生的探询心理,能怀着好奇心,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我们使用一些“海市蜃楼”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解释“海市蜃楼” 形成的主要原因:
a.“海市蜃楼”的形成是:地面强烈增热或强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空气层的密度,
上下差异很大,当地面景物的光像在这种疏密不同的空气中传播时,由于光线的反射率、
折射率的强烈变化而曲线投影到很远的地方成像。
不少的沙漠旅行者或海洋航行者都受到过这种幻影的迷惑。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