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30个字。
唐雎不辱使命
liuyun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 、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演读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积累性阅读、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因为是文言文,就要求学生反复读,达到能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为本文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章描写人物非常传神,则要求学生精读、品读、演读,指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之妙。
2、朗读法。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3、讨论评析法。从对文中人物语气的探讨来帮助掌握人物形象,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从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的精神探讨现实教育意义。
4、学习方法指导。由于是初三的一堂应试备考课,特别注重方法指导。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交流心得,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疏通字词障碍,落实文言文基础,为初三备考)
1、检查重点字词。师问,生回答。
虽然 其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休祲 徒 挠 谢 错意
(应试指导:文言字词常考课下注释、常见实词、常见文言现象)
2、师:希望同学们打好基础,熟记字词,迎接中考。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师:通过讨论同学们已经扫清了文字上的障碍。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战国末年,秦王要以五百里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又派唐雎出使秦国,经过激烈的口舌之战,秦王放弃了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计划。
2、师:大家认为他概括的完整吗?
生:概括的不错,用简洁的语言交待了这件事情的时间、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内容比较完整。
3、如果以唐雎为叙述主体,该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