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小题,约10650字。
江都市丁沟中学2008届高三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Ⅰ卷(阅读68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2006年11月30日开始,凡欲进入美国境内的“免签证计划”成员国(例如欧盟和日本)公民不需要签证,但是他们必须拥有一张特殊的生物信息护照。
生物信息护照是一种用生物识别技术制作的证件,也就是在一张电子卡上存储了有关持卡者身体多个部位的生物信息,这些部位主要包括虹膜、视网膜、脸、手、耳、指纹等,还有嗓音、签证等信息,而且这些生物信息都可以数字化和信息化。这种新型的护照可通过光学读出方式来确认其真伪。电子卡上的机器可读区带(光学读出代码)可以将持卡人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出入境口岸的读解机器;机器可读区带上的证件持有者的姓名、国籍、出生日期、性别、证件号码、证件有效期等可在读解机器上读出。检查人员将机器可读区带表示的信息与已经存放在远程中央数据库内的储存在模板中的信息进行对照,便可鉴别护照的真伪,这样一来,任何持盗窃来的或者伪造的护照的人都将被拒之国门以外。可以说,生物信息护照是目前最安全的护照。
现在,很多国家的政府认为有必要推广使用生物信息识别技术制作的证件。美国在2002年作了一次人口身份普查,结果发现有750万人冒充身份。在其他西方国家,也有不知其数的假护照、假身份证或者假驾驶证。而假身份证往往成为某些人犯罪的工具。
一个文明社会应该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提供便利。那么,生物信息证件的使用是否能方便人们进行合法的活动呢?如果某人持有一张证件集中了他身体多部位的信息,那么他是否会成为别人进行肉体攻击的目标呢?识别生物信息证件实际上是信息卡的处理,如果各个出入境口岸的信息处理设备不统一,或者使用的算法不一样,那么在使用识别生物信息证件时错误率是否会升高?所有这些疑问的提出不是没有道理的。另外,今天旅客能地机场的证件检查口只需要十几秒钟,由于使用生物信息证件需要检查的项目增多,势必会让旅客延长等候的时间。由此看来,缩短证件检查时间也是生物信息证件制作技术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历来如此。人们为了安全而发明了更先进的技术,但是不法分子也会想蒙混过关的种种手段。例如,他们可以用明胶制作能骗过检查设备的假手指。明胶手指按出的假指纹与真手指按出的真指纹差别甚微。但是,更先进的检查设备还是能够分辨出真假手指之间的湿度、电阻率、透明度、密度等指标的不同。尽管生物信息证件存在遗失、被盗和被人复制的危险,但是要持有者保持密码,被盗用和复制的证件仍没有效用。
1.下列对生物信息护照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它是“免签证计划”成员国公民06年11月30起进入美国时必段拥有的特殊护照。
B.它是以数字化和集约化的方式存储了持卡者身体多个部位的生物信息的证件。
C.它是存储了持卡者身体多个部位的生物信息并能以光学读出方式辨认真伪的证件。
D.它是用生物识别技术制作并可以将任何假护照拒之国门以外的目前最安全的护照。
2.下列不属于使用“生物信息证件”的弊端的一项是( )(3分)
A.持证者有可能成为被人进行肉体攻击的目标。
B.会刺激不法分子想出更狡猾的蒙混过关手段。
C.旅客通过证件检查口时势必等候更长的时间。
D.生物信息证件存在遗失、被盗和被复制的危险。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生物信息护照日趋完善并广泛使用,那么“免鉴证计划”的成员国将会更多。
B.一旦远程中央数据库内的信息遗失或被恶意更改,就难辨生物信息护照的真伪。
C.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生物信息护照使用的过程将是与不法分子长期斗争的过程。
D.要想使生物信息护照更加安全,既要改进证件技术,又要有更先进的检查设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