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360字。
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教案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理解并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2、(能力)体会宋代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长于议论,语言畅达的风格特点;感悟并学习课文立论、论证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理解各篇课文中所阐述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道理,提高认识水平。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三)教学难点
各个学校的学生状况不尽相同,学习的难点也会不同,各位可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确定。
(四)教学的方式、方法
1、单篇讲读,比较阅读
2、重视诵读,在老师范读后,让学生开口,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逻辑性和气势,培养语感。
3、课文的注释应该说是比较详细的,只要学生结合注释认真读大体能读懂课文,并且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力,应让他们动手,归纳、总结、交流,老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五)训练
1、知识练习:除课后练习,可以补充一点,以便巩固。
2、根据内容自行训练可不求全面,突出某一个方面(立论、论证方法、叙议结合照应)。
(六)单元分析
宋代散文是在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就上发展而来的,在文学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出自宋代四位最著名的散文家之手,是历来受人称到的篇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散文的风貌。这几篇课文有如下特点:
1、以论说为主,思想性强,每篇都有益于政治教化的思想内容。
《六国论》作为史论,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借古讽今意图明显。
《伶官传序》是一篇序言,从内容上看也是史论,分析了得失天下的关键,发人深省。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虽然都是记游文章,但重点在于阐发人生哲理:《游褒禅山记》告诉人们凡事要凭借力、物尽志而为和读书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道理,《石钟山记》则让读者认识到了认识事物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不臆断有无的道理。
2、思路清晰,行文畅达
《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而后分层阐述,最后讽喻警醒当权者莫“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生发议论,记叙为议论服务。
《伶官传序》也是开篇提出观点,再证以史实,最后分析议论,发出警语。
3、风格朴素,文字平易,理解难度不是很大。
4、阅读方面 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过去没有完全弄懂的知识有个明晰的认识和理解(重点是词类活用),巩固已经了解的知识,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带动阅读,了解宋代散文的特点和成就。
5、写作方面 借助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的写作训练。通过老师对文章的思路、立论、论证方法的运用的分析,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借鉴,促进其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六 国 论》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积累多义词,理解特殊语法现象。
(1)实词:弊、完、判、数、事、道、厥、速、略等。
(2)虚词:率、以、则。
(3)多义词:非、或、得、相、势、故、与、始等。
(4)古今同形异义的词:其实 、 祖父、 智力、至于、不行、故事等。
(5)名词活用为动词(理、义、礼),名词作状语(日、月),使动用法(却)。
(6)句式:被动句(有如此…、为国者…),定语后置(苟以…)
3、学习本文立论和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重点词语和特殊的语法现象。
2、 理清文章思路,
三、教学难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