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810字。
2007年宜昌市(城区)语文中考优秀作文选编
作文题目一:
在吃的问题上,孔子曾有过这样一些议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菜越精致越细腻越好)”,“色恶不食(颜色不好看的东西不吃)”,“臭恶不食(变质变味的东西不吃)”,“割不正不食(肉割的不方正不吃)”……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再来品味这些话,感到它谈论的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位,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
现在,请你任选一种角度,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
【命题解读】
本题的命题形式是给材料作文,在语文开卷考试的背景下,这种命题形式能够通过阅读审题比较有效地防止抄袭。在全卷以经典欣赏为主题的前提下,试题从《论语》的诸多论述中有意识地整理出关于吃的条目,使思考聚焦到一个看似平俗但却含义深蕴的话题上。命题者通过由此及彼的引导,为写作者提供了多种立意着笔的领域(生活态度、阅读品位、审美倾向、人生追求……),打开了思路,创造了空间,也拔高了思维的层次。
不知礼者不成人
准考证号:042024019
方祺玮
只应深信尼山语,磨不磷兮涅不缁
--—题记
《礼记》中,孔子这样说儒者——其饮食不溽。看来不仅“色恶不食”,“臭恶不食”,曾厄于陈蔡之间,饱尝过饥饿之苦的孔子,如今竟如此苛求饮食了。
是他要求过高,还是身体太娇贵?
都不是。问题就出在一个“礼”上。
“克己复礼”,孔子一生都在为礼教奔波。他所在意的不仅是“食”,衣食住行无不在“礼”的约束下。
品格上“儒者”以忠信为宝,“涅而不缁”,到春秋时一切礼法已成了繁文缛节,倒的确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
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已让人无暇顾及礼数,见人匆匆问声好,日日“趋庭”,已然失去了君子风范。
孔子有闲心去较生活的真,他“学而为己”,修身养性。我们现代人却是为考试而学习,为赚钱而工作,衣食住行已无了“礼”的约束。“礼”已渐渐淡去了。但是,一个不礼的人又如何能心清如水,成为谦谦君子。一个为世俗名利所包围的人又如何能成为大写的人?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由于他不变的情操,是由于他“大同”、“复礼”的人生追求,是由于他谦和、端正的生活态度。我们没有学到他的礼、他的魂。我们只能是忙忙碌碌地终此一生。淡了规矩,弃了品性,丢了原则,因而也淹湮在茫茫人海中了。
穿越千古的尘埃,在古人的心中,寻找那一方净土。虽身处尘世,但那“繁复”的礼节却给浮生以宁静,予心灵以平和,赋人生以感悟。
不知礼者,也枉来人世了。无束缚不成器,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