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60个字。
林中小溪
南京九中 徐志耀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
2. 品味作者富于情感的语言。
3. 感受文中对人生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开始学习单元时,我曾经向大家提到过孔子“圣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格言。通过其它几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山的价值就在于它博大的胸襟、丰厚的积淀,因而让仁人志士看到了巨大的包含性。那么,普普通通的流水又如何启示着智者的呢?
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是一位农学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高加索森林度过,那里空旷寂寞,在古希腊作家的笔下,那里就是世界的边缘。而普里什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广袤的大地上旅行、写作。从森林中最普通的流水中,他得出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二、介绍分析文章方法:
当我们分析一篇文章时,主要方法是:1、分析文章线索;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3、品味语句、结构。而线索往往就是文章的题目。本文的线索就是林中小溪。那么我们还要考虑一下,作者抓住了小溪的哪些特征来写?这就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来考虑。
文章的点题语句往往在它的开头与结尾,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思考其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然后再带着问题读课文,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大家齐读第1段,找出其中的关键句。“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我们找到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心灵”,作者为什么把小溪称为森林的“心灵”?
再看文后,从什么地方作者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第33段。齐读最后两段,其中的关键句是什么?“耳朵里‘早晚’之声不绝”。这里的“早晚”之声是谁发出的?是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声音?“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作者长期居住在无人的森林中,所以他称自己是“最后一名”,那么他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一个到达美丽世界的人?
三、整体把握:
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把握文章内容。对照第1节,作者进入美丽世界是在谁的引领下?(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