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00字,共3课时。
报 任 安 书 (节选)
主备人 张晓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
2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掌握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及重要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语段,揣摩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教学设想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阅读此文,我们对司马迁择生践志,创作《史记》的心路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他的“择生”令人敬重。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因此要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时数:3课时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痛苦面对的生死选择。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或投影两幅关于司马迁的对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
二介绍司马迁的有关资料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司马迁著有《史记》。
2、关于《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鲁迅称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3写作背景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