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问答题探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编写的《考试说明》和《高考考核内容和要求》明确规定:中学生必须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在高考时,形象、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四个方面往往是综合在一起考查的,并把这一项的测试定为最高级──“E级”。但是,最高级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肯下一定的功夫,学会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就可以攻破这道难关。
诗词鉴赏的过程,是个逐步探寻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诗人的独特感受、思想感情,是个由外及内的过程。
先以2002年高考试题为例,考的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题目是“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其答案曰:“‘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要想答对这道题首先要先懂得“诗贵含蓄”的基本鉴赏道理。含蓄是诗歌和散文等非韵文文章主要区别标志之一。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弦外音,味外味”,好的诗歌能够“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做为高考试题的材料,挑选出的诗歌肯定是好的,是含蓄的。含蓄主要包含两重意思:一是就思想内容说,诗歌中的含意深隐,有言外之意。如李白的这首绝句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二是就手法说,指艺术表现时要采用含蓄的手法,如李白的这首绝句用“闻折柳”这一象征加谐音的手法来表达。
其次要懂得那个字或那些字是关键字,有的诗词理论书上称之为“诗眼”,因为这“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或以之翻出新意,或以之增添情趣,或以之加强形象,或以之突出中心……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上炼出好字可使全诗或全词“境界全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扬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顿然改观,使全诗富有神韵。清代的刘熙载说:“眼乃神光所聚”,“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读诗解题时只有透过诗眼,才能窥视神府,透视全篇。又如1993年高考试卷第9题(对古诗中加点的词语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合”、“斜”等的解说正误的判断)也是一道这种类型的典型考题。其实,抓关键字也就是《考试说明》中所提到的必须从语言入手来鉴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