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00字。第一册第五单元第19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河北乐亭第一中学 梁海燕
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于披龙鳞,逆圣听,一针见血地指出唐太宗的过失;唐太宗也不愧为一代名君,他纳谏如流,及时改过。圣君、贤臣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追溯历史,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贤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就是选自《战国策》的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课题)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它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文字也较浅显。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自行疏通,学生提问,教师答疑,并完成适量的巩固性练习。第二课时,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了解千古名篇“名”之所在——结构特色;难点是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习古人说话的方式方法。(板书加点字)
我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提问:题目有几层含义?讲解“讽谏”。
提示:“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提示: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后被封为齐相。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二、分析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了解结构特色:
第一步:指名背诵全文,要求诵出感情。
第二步:围绕“邹忌比美”的问题展开提问:
1、关于“比美”,邹忌向哪些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