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60字。
万州高级中学教学实施方案
教师姓名 范心荃 教研组 语文 课时安排 3 课时
授课班级 级 班 年 月 日
课题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短小精悍、深入浅出的特点。
2、掌握文中论述的人生四种境界。
3、学会质疑思辩。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5、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重点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文中有些含义深刻的语句的深入品味,并对作者有关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提高人的境界的看法作评价。
教学方法合作与探究
学法指导诵读
教具(资料)多媒体、图片
板书设计天地境界
道德境界
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
作 业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有高低贵贱之分,有贤庸智拙之别,但这些只是物质上、智慧上的区别,要看一个人生活的境界的高低,必须看他精神上的区别。有的人一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以;有的人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信条;有的人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更有的人关爱整个宇宙万物。我们该追求哪种境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一篇哲学随笔《人生的境界》。
人生境界:人的各种活动有各种意义,这些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我国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在30年代曾感慨地说:“我们今天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
二、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人。
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原:追究)道》《新知言》等,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三、题解
《人生的境界》是对作者在《新原人》一书中对所提出的人生境界学说的进一步阐释。冯友兰先生哲学意义上的境界,并非指外部客观世界,而是指由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而得到的宇宙人生的意义。哲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从而提高人的人生境界。
四、重点解读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请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这个词。
觉解:觉解即自觉、了解。作者在《新原书》里曾解释说:“解是了解……觉是自觉。人做某事时,了解谋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做谋事时,自觉其是做谋事,此是自觉,此是觉。”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后文禅宗说的“觉”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如果说他没有这种觉解,就是说其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即处于“蒙昧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意义了。
禅宗说的“觉”指觉解到宇宙、觉解到天地、觉解到出世之途。
3.“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