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逍遥游》导学提纲
【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其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主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由此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该书闳中肆外,博大精深,集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思想及思维方式于一书,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两大重要支柱之一的道家文化的标志。
【课文阅读指导】
《逍遥游》是庄子与惠施(人名)辩论的文章,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比较集中地表达了庄子追求自由的思想。阅读课文,在体会庄子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同时,学习庄子通过奇伟、生动的寓言故事和贴切、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技巧。
【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道理。
第三段:由对自然界万物的泛论转入对人类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理想人格,点明全文主旨。
【课文内容剖析】
《逍遥游》的主旨是论证绝对的自由。庄子认为大鹏从北冥飞往南冥,必有所待,列子御风而行,也是有所待。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达到了绝对的自由。这种从有待到无待的境界,是庄子超世主义的人生哲学。庄子认为,人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己,才是真正的至人、神人、圣人。他的这种绝对的逍遥自由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不存在的。但他毕竟以其睿智的思想、充满想像的奇文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我们也可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如人类如何努力改善自己生存的环境,从人生所存在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去争取自由的实现;绝对的自由不存在,我们又怎样充分利用有所待的条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等等。
【课文写作特色】
1.借用寓言说理。庄子的作品中,运用寓言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本篇中就运用鲲、鹏、蜩、学鸠、斥等寓言故事,把思想、道理寄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