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300字。
必修三教案全集
文章录入:心字罗衣 责任编辑:一叶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黄山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教学方法: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介绍黄山)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
(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
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本文的主题
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
--给我们展示黄山壮丽美景的同时,赞颂那些改造自然的"人",从而表现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之情。
《巩乃斯的马》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 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2、 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重点: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难点:"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一、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徐迟写作的《黄山记》,对祖国大好河山有了新的认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在小学,在初中,在其他的地方我们见到过描写马的诗文吗?谁能说说?
明确:有韩愈的《马说》、臧克家的《老马》,还有关羽的赤兔马、项羽的乌骓马、秦琼的黄骠马,有天马行空、马踏飞燕、龙马精神等等。
二、 研读课文:
1、 课文写了什么?(抓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明确:
课文先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爱马,再写马之所以可爱,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思考,照应开头。作者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不理解不爱马的人,从反面表明自己爱马;第二段用牛、骆驼、毛驴和马对比,再一次表明马才是可爱的;第三段说自己见了巩乃斯的马后更加爱马,至此点题。接着作者用大力气描写了两个典型的场面:冬日雪夜骑马狂奔和夏天雨中群马奔腾。在描写骏马奔腾的场景的前后,作者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对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在这两幅画面之间还写了一幅马的家族图,同样,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担忧和思索。18、19两段则写的是有关马的联想与思考。
(学生找出"雪夜骑马狂奔"和"夏日群马奔腾"两个场面描写,思考其前后抒情议论的语句,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下面做出标志)
2、 怎样写的?(明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一、
① ③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爱马 点明题意。
④ ⑧冬日雪夜纵马狂奔 对自由的向往追求。
⑨ ⑿马的家族图 对生存竞争的肯定、赞许
二、全部魅力
⒀ ⒄夏日雨中群马奔腾 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三 ⒅ ⒇由马引出的联想和思考
四、(21)照应开头
3、 为什么要这样写?(学技巧)
文章第一自然段即亮出自己的态度而决不隐晦:一是认为不爱马的人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迟钝,二是认为他们是没有见过真正的马。这种写法先声夺人,很快就抓住了读者要了解真相的心理。为什么要这样说?真正的马又是怎么样的?
第二段第三段仍然不急于写马,而只是采取对比手法,将牛、骆驼、毛驴的形象、品性与马对照,突出马的不同于其他动物。至第三段结尾才将本文的写作对象亮出:"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