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00字,共2教时。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高邮市第一中学 主备人: 王兆银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选择职业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初步拟订自己的人生规划。
3.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4. 揣摩对人生有启发的的句子,学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
1、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选择职业时应当遵循的原则重要性与必要性
2、行文理智而富含激情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
揣摩有关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设想】在把握全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揣摩对人生有启发的的句子,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时间】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课文
1835年8月12日,就读于特里尔中学的马克思完成了他的中学毕业
考试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阅卷老师批阅后,评论道:“思想丰富,精采有力,值得赞许”,校长威登巴赫读后也赞扬:“此文以思想丰富和结构严谨而引人注目。”这年,马克思只有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季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规划和设计。他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缜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 作者简介(投影)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曾先后进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投身于政治斗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不断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1847年和恩格斯一起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学说,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指南。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马克思一面组织和领导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于1864在伦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一面进行大量的写作和研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于1867年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写了《法兰西内战》,深刻地总结了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883年3月14日病逝于伦敦。其著作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三、朗诵课文
四、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层(1)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经过认真考虑。
第二层(2—12)影响职业选择的若干因素
第三层(13—25)选择职业的基本原则及指针
五、理解第一层
1、使自己受到鼓舞的职业一定是个好职业吗?理由是什么?
明确:
不一定。可能是一种迷误,可能是一时的冲动。
2、怎样才能确定“鼓舞”是真实可信的?
明确:
要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
六、理解第二层
1、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明确:
虚荣心、幻想、社会上的关系、体质、能力
2、为什么说“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者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
明确:
虚荣心是追逐表面上荣耀的一种心态。这种表面上的荣耀或者是可随意支配却用不完的金钱,也可以是足可让一般人侧目的高官显爵,也可以是待遇优厚的一个具体职业……这些都可以赢得别人投来的羡慕的目光,这些羡慕的目光极易使这些虚荣心极强的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感到鼓舞。
3、“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中的“那不可抗拒的欲念”“ 驱使他去的地方”分别指什么?
明确:
“那不可抗拒的欲念”指“虚荣心”, “ 驱使他去的地方”是指为了满足“虚荣心”而采取的一切手段。
4、“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来决定它”中的“它”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