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00字。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震泽中学 冯建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北宋后期词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
2.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3.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一、导入
在五代词坛上,李璟、李煜以「父子词人」而闻名于世;而在北宋词坛上,则有晏殊、晏几道父子「足追配李氏父子」(毛晋《小山词序》)。不过,小晏(晏几道)和大晏(晏殊)虽然同是擅写小令的高手,但他们词中的心理态势却有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大晏作为一位踌躇满志的达官贵吏,他颇为惬意地享受着「今天」,因此其词中就充满着贪恋现时的好光景;而小晏作为一位已经败落的贵族子弟,他所能拥有的美丽人生却只能是「过去」,因此其词中就展示着一种无法释怀的怀旧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彩云易散”“梦里清辉”的《临江仙》。
二作家作品
晏几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贵人暮子,落拓一生”,一生仕途不达,但狷介自守,不傍权贵之门。以词名世,与其父齐名,并称“二晏”。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1痴人。用一个“痴”字来概括他的性格:“其痴亦自绝人。其为人极重感情,甚至达到了有些「痴」的地步。对此,他的朋友黄庭坚就说过,小晏平生有「四痴」,其中的二痴是:「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也就是说,小晏为朋友真肯「两肋插刀」,即使自己贫寒也要倾力相助;纵然受人欺骗,却仍笃信于友情而不懊悔。这虽然主要是讲他交友方面的深于情,但推而广之,则其禀性的执着于情,也就大可由此想见。
2自负。他称自己的作品为“补亡”,即“补乐府之亡”。意思是说,宋朝立国以来虽有100多年,但并没有产生像样的“乐府”,至于自古相传的乐府早已亡失,所以他要用他的作品来填补这个空白。谈到乐府的内容,当然是儿女之情,即他所谓“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窃以为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他坦白地说,正因为他不满于当时的“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所以他继续“南部诸贤余绪”,写当时朋友间的“意中事”。从他的自序中也可看出,他对这些作品是很自负
《小山词》艺术特色
(一)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二)语淡情深,艳而不俗,浅处皆深,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
《小山词》比起当时别的词集,确实令读者有出类拔萃之感,它的文体的清丽宛转如转明珠于玉盘,而明白晓畅,使两宋作家无人能继。关于他的作品的优点,宋人论者无不推崇,王灼说他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陈振孙说:“其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可过之。”明代的毛晋同意这种看法:“诸名胜词集,删选相半,独《小山集》直逼《花间》,字字娉娉□□,如揽嫱、施之袂。……晏氏父子,真足追配李氏父子”。清代周济说:“晏氏父子,仍步温、韦,小晏精力尤胜。... ...
三、背景
晏几道幼年生活在富贵温柔之乡,年轻时又很有过一番缠绵悱恻的恋情故事,因此中年沉沦下僚、失意潦倒之际,就更会缅怀以前的旧事和旧情。这种今昔盛衰的人生感叹,在其《乐府补亡》(即《小山词》)的自序中就有明显的流露:
《补亡》一编,补乐府之亡也。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醒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所同游者意中事。尝思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窃以谓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蘋、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自尔邮传滋多,积有窜易。七月己已,为高平公缀缉成编。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从这篇自序中可知,在过去的一段岁月中,小晏经常到友人沈廉叔、陈君龙府中饮酒品曲,与他们的家姬莲、鸿、蘋、云有过密切往来,《小山词》的主要作品大都因此而写。但好景不长,陈君龙已病瘫在床,沈廉叔则匆匆下世,四位歌姬随后也流落到民间。到小晏写这篇序言时,沈氏坟上的树木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