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870字。
行走在长满苇草的堤岸
——《贵在一个“新”字》教学实录点评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赵军 213161
这是苏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本必修一,第三模块获取教养的途径中的一篇课文,该模块的主题是“从质疑到创新”。
(这篇文章,早读课时已经安排了自学)
师: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关于新课文,我们在学习时通常会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三是作者是怎么样写的?现在,我想问同学们,对于课文,我们了解了这三点,是否就是掌握了文章?能不能说,我们把这三个问题弄清楚了,这篇文章就属于我的了?
生1:我觉得仅仅了解这三点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学习文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了解作者写什么怎么写,更重要的,是要从文章中汲取我们需要的精神养分。所以,读文章,除了了解上面三个方面的内容外,还应该想想:作者的观点,和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否一致?差别在哪里?我从文章中想学到些什么,能学到些什么?
师:很好,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时,对待课文,还应该采取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盲目地完全臣服于作者的意识,要想想作者的观点是否一定是正确的,我理解的对吗?
生1:您概括的比我说的要深刻了点,我只是想用课文来检验我的看法是否正确。现在听了您的话,我感觉读课文时确实应该多琢磨琢磨的,初中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叫“学贵有疑”,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师:是啊,“学贵有疑”,“尽信书不如无书”。下面,我们就带着这种怀疑的精神,来一起思考学习这篇《贵在一个“新”字》。先解决四个问题。第一个: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什么身份?
[点评]由学生已知的读书方法导入,引出“学贵有疑”这个深层次的读书方法。这样就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区域上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使知识整体化。同时提出思维方向“带着怀疑精神来一起思考学习”新课,目标明确。单刀直入,简单实用。
生齐答:王子坤,数学家。
师:噢,这是一位数学家写的文章啊,那一定是一篇数学论文了。
生齐答:是随笔。
师:数学家还会写随笔啊。咱班上不是有同学强烈反对我布置的每天写一点的随笔训练吗,说写随笔没有价值,不如做数理化题目过瘾、有价值吗?
学生哄笑起来。
生2:人家数学家不用考大学,也没有做不完的数理化作业。
师:哦,这么说,错误反而是我的啦。不说废话了,第二个问题,大家想一想,王子坤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点评〕师生语言幽默。气氛和谐,能各抒己见。让人想起孔子的《侍坐章》,诗意的课堂。同时不枝不蔓,该止则止。但与本节课中心关系不大,删去更好,像这样引出话题有没有说透,不痛不痒,不如干脆不说。
生3:独立思考。
师:就谈一个独立思考?
生3:还有创新。
师:怎么有逼供的色彩?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3傻笑起来,说: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
师:噢,要创新,就必须独立思考!你觉得创新和独立思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生3:独立思考是基础,创新是在独立思考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师:好,很好!创新必须要有思考做基础,而且,这种思考还必须是独立的思考。独立思考和思考有什么区别吗?
生4:独立思考更侧重于一种个人的领悟。
生5:独立思考强调的是一种主观能动性,
生6:独立思考是把问题向更深层次钻研的前提,是思考的进一步深化。
师:好,三位的发言都很好,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看来,任何问题的理解,都确实需要独立的思考意识,否则,一个同学发言了,大家都依照着他的思路往下走,就无法让我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起来了。
〔点评〕概念的区分引导的好,既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又为下面的学习张本。
再研究第三个问题,王先生是从几个角度入手来探究独立思考问题的?我们可以把他的观点概括成几句话?
生7:王子坤先生首先是提出了一个中心论点“要创新就必须要善于独立思考”,然后通过小标题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的。一是“他的疑问无处不在”,二是“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