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5/19 21:50:3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60字。
浅说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浙江慈溪市育才中学 刘诗先
语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拼命地教,学生拼命地做试题,但每次考试,失分最多的还是阅读部分。可见,为考试而进行的讲和练,都是为考高分而学知识,过于功利化,不能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原因,还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教学方法依然偏执于重思想内容分析,重理性说教的“満堂灌”和“满堂问”,忽视感悟的积淀,忽视语言材料的积累。所以,语文老师的教学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
语文老师解放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突破口在哪里?我认为首先应该在于扩大学生的积累。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了课本的4.5倍以上,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日本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这两个结论应该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大有参考价值。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数理化上课时懂不懂,“懂”字至关重要;语文课没有听不懂的,全靠课内外多多积累,关键在一个“积”字。语言课的积累到底包括哪些内容?《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载施向军的《新课程标准下语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一文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不是机械分割后的穷究,而是重在整体的体味和领悟。语文学习质量的高低不在于知识量多寡,而在于实际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显然,这一切都不是去靠老师的讲解、分析实现的。”所以,语文的积累实际上包括两大类,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二是语文素养的积淀和培养。
先谈谈语言材料的积累。历代语文教育家,教学老前辈都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郭宗明先生认为学习语文的规律是“早起步,死记硬背”,吴忠豪先生认为是“读和背”,朱作仁教授说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说法不一,但都同样地突出了积累的意思。江泽民主席也曾说过:“无论学习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所以,学习语言类学科,要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要有积累的意识,这是符合语言类学科的学习规律的。我国古代私塾中的语文教学就很重视背诵,尽管学生当时是没有理解的死记硬背,但能为其以后的学习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良好的语感,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记忆的高峰期,我们应该鼓励并督促他们去多记、多背。
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一是背记,例如,多背些好词好句好的语言片段或好的现代文,就能极大地扩大词汇量。把一些名言、警句、格言、熟语、歇后语背得滚瓜烂熟,就能化为己有,运用时自然能脱口而出。古话说:“读熟《贤文》会说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可见,对于熟语和古典诗词的背记,其积累的意义和作用是很显著的。
而词汇的积累要靠平时在阅读与交际中的用心,做有心人。读书时见到的新鲜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有意识地去想一想,记一记,在以后的写作或交谈中自己也试着用一用,这样就能化为己有。
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之二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摘记的意义一在过程,二在于储存备用。因为抄摘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