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80字。
《假如我有九条命》学案
Jiajing768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感受文章语言、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习课文独特的构思艺术和语言风格。
2、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学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 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 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 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余光中在《余光中散文自序》一文中,曾把散文的“功能”分列为六项,即:抒情、说理、表意、叙事、写景、状物。他认为: “实际上,一篇散文往往兼有好几种功能,只是有所偏重而已”而在“情、理、意、事、景、物六项之中,前三项抽象而带主观,后三项具体而客观。如果一位散文家长于处理前三项而拙于后三项,他未免欠缺感性,显得空泛。如果他老在后三项里打转,则他似乎欠缺知性,过分落实”,他强调“知性在我,感性在物”。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蹒(pán)跚(shān) 三卷两帙(zhì) 隘(ài) 嗟(jiē)咨(zī) 行囊(náng)
2、解释下列词语
照 拂: 关照、照看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席不暇暖:席:坐席;暇:空闲。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