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课时,约1970个字。
第 课时
28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醉翁亭记(1)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习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习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