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专题复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试卷 / 中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4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5/8 16:09:3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1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9970个字。
诗歌欣赏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⑴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3分)
⑵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⑴~⑵题。(6分)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⑴全诗以________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2分)
⑵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4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⑴~⑵题。(6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 等。(2分)
⑵本诗颔联用“争”和“啄”字美在哪里?(4分)
4.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6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5.品读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6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气象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B.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D.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
6.下列诗句中不是以动写静的一项是( )(4分)
   A.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⑴~⑶题。(8分)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⑴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2分)
⑵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2分)
⑶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4分)
8.选出对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4分)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的活泼多情。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先写近景,再写远景,对仗工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春风吹来后塞外梨花在雪中盛开的景象。
D.“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争渡,争渡”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快速划桨的急切神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