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题目新颖,有一定的创意,侧重《〈史记〉选读》的内容。
共20小题,约7600字。
南京市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卷
高 二 语 文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伊水涵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对应题目的空格内或横线上,不写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①《<史记)选读》和《现代散文选读》,用文字绘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讲述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这一个”。②通过这两册选修教科书的学习,使我学会了如何感知美,发现美,鉴赏美。③同样是睿智幽默地谈人生,钱钟书的灵动谐谑中透出一种达观与超脱,余光中的尾尾而谈中表现出一种无奈中的执著。④汪曾祺的闲适冲淡中洋溢着对人性善与美的漠拜之情,司马迁贯通古今的叙写中则有一种云卷云抒的自如。⑤走进文本,我触摸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⑥“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于衣锦还乡的喜悦中透露出一代帝王的长远忧患;“风萧萧兮易水寒, ”充盈着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之情;“信而见疑, ,能无怨乎?”更是抒发了千古不平之士的胸中郁气。
1.请找出并改正上面某位同学“学后感”中的三个错别字。(3分)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2.上面文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订正。(3分)
句,订正:
3.请根据所学课文,将文段中的名句补齐。(4分)
(1)———————————————————————————————————
(2)———————————————————————————————————
(3)———————————————————————————————————
(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18分)
一
霜落,朔风乍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甯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
二
内宅里也很清静。栗、银杏、桑、枫、朴等树木,都落叶了。月夜,满地树影,参差斑驳,任你脚踏,也分不开它们。院内各处,升起了焚烧枯叶的炊烟,茶花飘香的傍晚,阵雨敲打着栗树的落叶,当暮色渐渐暗淡下来的时候,如果是西行,准会唱几首歌的。暮雨潇潇,落在过路人的伞盖上,声音骤然加剧,整个世界仿佛尽在雨中了。这一夜,我默然独坐,顾影自怜。
三
月色朦胧的夜晚,踏着白花花的银杏树落叶,站在院中。月光渐渐昏暗,树隙间哗啦哗啦落下两三点水滴——阵雨,刚一这样想,雨早已住了。月亮又出现了。此种情趣向谁叙说?月光没有了,寒星满天。这时候,我寂然伫立树下,夜气凝聚而不动了。良久,大气稍稍震颤着,头上的枯枝摩戛有声,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片刻,乃止。月光如霜,布满地面。秋风在如海的天空里咆哮。夜里,人声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
(选自德富芦花《晚秋初冬》)
4.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
(1)乍起 (2)斑驳
(3)伫立 (4)咆哮
5.第一段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晚秋初冬的特点?(3分)
答:
6.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突出内宅的“清静”?(3分)
答:
7.节选文字属片段式结构,每段文字都有很强的画面感。作者是如何将这三个相对独立的画面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4分)
答:
8.比较下面两段不同的译文,简析各段的句式特点。(4分)
①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
②抬头望去,枫树露出枯枝,纤瘦如细丝;枫叶落满一地,绮丽似彩锦;树梢叶片凋落,伶仃同苦人……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19分)
(一)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日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日:“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