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00字。《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二中 晓华 会员帐号:huaxiao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气势恢弘、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 掌握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巩固词类活用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义举中,领会“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话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什么有的人虽生犹死,而有的人却虽死犹生?毛泽东曾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用VCD放电影《谭嗣同》中谭嗣同就义的场面)
谭嗣同用自己的鲜血洗亮了人们的眼睛,告诉人们继续走变法图强的道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仿佛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他虽死犹生。
明代张溥先生的《五人墓碑记》也同样记述了五义士就义的壮举,义士的悲壮故事对生与死的问题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课文记述了哪五个义士?他们为什么而死?作者为什么要记述他们的事迹?
明确:五义士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他们“激于义而死”,即为正义而献身。作者因为他们“激于义而死”,“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三、多媒体显示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许多正直人士被杀害。天启七年(1627年),魏阉假借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隐讳,慷慨就义。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失势,魏忠贤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了颜佩韦等五人的尸体,把虎丘山塘的魏忠贤的生祠夷为平地,并在他的废祠上修建了五烈士墓。本文即刻在墓碑上的碑文。
由此可见,五人是为了正义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发核心,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文章的主旨即“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英雄的凛然正气。
四、全班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五、翻译全文,细致理解课文内容
1、分别指名3位同学到讲台上为同学们讲解、翻译课文。
甲:1-2段 乙:3-4段 丙:5-7段
2、师生共同补充、订正,以练习的方式总结以下内容。(多媒体显示)
(一) 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