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创新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4/14 17:08:3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700字。
《道士塔》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2、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感情。
3、学习本文穿越时空的想象和强烈的抒情意味等写作特点。
4、培养学生爱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意识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点拨与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多媒体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自习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师:提供一些莫高窟文化艺术的相关史料和敦煌壁画的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多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国贪婪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运多舛,只要短短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解题:(出示多媒体)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2.莫高窟,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包括洞窟550多个,壁画5万多平方米,有10个八中校园大,文献资料四五万册。目前,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册,英国图书馆藏有11297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6000册,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1050册,日本私人藏有592册,此外还有2700余册分散于各地。
3. 王道士,即王圆箓,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在陕西。因为躲避战乱,王圆箓流落到甘肃酒泉,为了生计便出家当了道士。后来王道士四方云游,于1892年左右来到敦煌,在三危山下发现莫高窟。这时的他已年过四十。(让学生找出文中介绍王道士的句子,然后看幻灯片上王道士的模样,明确王道士与莫高窟的关系)
三、介绍、展示敦煌魅力(出示多媒体)
1、利用多媒体出示敦煌的一些壁画、雕像,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敦煌灿烂的文化。
2、然后,提问:这样珍贵的文献在一百多年前遭受了怎样的命运?
明确: 被大批大批地运走。(文物流失了)
3、出示大屏幕上关于文物流失的纪录和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之下感受这种文化。
要求: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目的:引出作者的感受,概括为“我好恨”。
四、学生与文本对话,研读课文
分组讨论:恨,应该恨谁?谁是敦煌文明的罪人?他们对敦煌做了什么?
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的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怎样审判?写下审判他们的审判词,找出罪证。
要求:每四人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学生发言后作总结: 用大屏幕出示板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