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30个字。
9《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揣摩欣赏精彩句、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1、 把握文章的抒情脉络,理解文章两段之间的关系。
2、 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
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图片,通过画面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内心情感。
内心撕裂般的疼痛成了东北人民对那段日子唯一的记忆。让我们走进《土地的誓言》,再回首那段痛楚的记忆。
二、作者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抒情脉络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活动设计】教师先领读文章第一段,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之后学生练读,要求表情朗读,大胆试读,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