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30字。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龙坝乡中心学校 魏军
教材分析:
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写的一篇小说。文章写的是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同,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教学本文时重点根据情节的发展,抓住人物的神情、语言和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提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进而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学情分析:
本文的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肯定有很高的学习兴趣,能与文章的情感有机融为一体,能够创造性拓展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
情感目标: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先让学生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简单的了解,再通过朗读、看图片理清故事情节,并准确地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提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教学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同学们!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 68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