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840字。
中学生议论文、议论散文写作技巧
讲义
黄长泉
从1984年开始,本人先后在湖南、广东多次参加高考作文阅卷,总的感觉是,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思维单一僵化,或者凌乱无序;知识、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感情不真实。原因何在呢?
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那么由谁来把握“文章得失”大权?如何使自己的作文在高考中稳操胜券技压群芳呢?我想,对中学生而言,首先是积累语言词汇,积累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包括名言警句、名人事例等,其中积累名言警句更为重要。为什么呢?名言警句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总在某方面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它是前人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中学生毕竟年轻,加上学习负担过重,生活阅历非常有限,认识事物的能力、水平都比较低,但作文中最好要有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所以要积累大量的名言警句,来弥补这一缺陷,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的作文思维。其次,要系统地学习写作技巧。2002年第5期《学语文》登载的盛庆丰先生的文章《高考作文让我们“赤身露体”》总结当前学生作文失误的原因时说:“粗略检讨一下,可以发现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一多一少的现象。‘一多’,即过多的以范文示例来代替作文教学。……‘一少’,即较少地在学生的作文基本功上进行指导和强化。”要想较大幅度地提高学生作文成绩,一定要“在学生的作文基本功上进行指导和强化”。这件事说起来比较难,因为目前语文课太少,而且没有专门的写作课,再加上“写作技巧”这个教学内容没有十足的准备绝对是不敢张罗的,即使开设了这门课,学生有没有耐心,所以老师们都不可能系统的传授写作技巧。
议论文写作技巧,肯定有人研究过,但是把它与“议论散文”结合起来,则是创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阅卷统计和平时作文教学经验,阅卷老师多数喜欢看议论文,包括议论散文,因为能迅速地把握住作文的观点,语言也不会太含蓄。而中学生的作文实际情况怎样呢?高一主要训练记叙文、抒情散文,高二重点训练议论文,但实际上由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一至四册几乎没有选议论文。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语文知识贫乏,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知之甚少,写作的悟性极低,作文思维无法打开,所以很难写出象模象样的纯粹的议论文,多数是散文笔调加上少量议论词句。即使高三学生,议论文的抽象思维仍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模式,特别是女生,所以很多学生主要还是写议论散文。再加上议论散文,作为考场作文的主要样式,也的确有它的优势:语言形象生动,情感充沛,议论文吸取散文技巧,(作者观点也比较明确,)它具有议论文和散文的优势,便于当代青少年接受,也容易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议论散文,其实早已出现,只是人们没有注意罢了。中学课本第四册节选部分《逍遥游》就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议论散文。先秦作品文史哲不分家。文章的结尾部分才表明作者的观点:“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在庄子心目中的那些“至人”“神人”“圣人”生活在人世中,顺乎自然,不需要凭借什么。文章前面用了大量篇幅,记叙描绘了多个故事,或者列举了多个反面事例进行反面论证,包括“鹏之徙于南冥”“野马尘埃”“芥之为舟”“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楚之冥灵”“上古大椿”“彭祖”“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通耐)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御风”等,虽然有“大小之辩”,但都“犹有所待”,都不是作者理想中的人和事,只有那些“无己”“无功”“无名”的人,才是真正的“逍遥游”者。
关于写作技巧,前人已经总结过许多经验。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不应该那么写》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给我们指出了方向,但毕竟太笼统。书市上所见有关作文教学方面的书,多是作文选,稍好一点的就是加一段“教师点评”,对提高学生写作技巧用处不是很大,学生即使买了,也没兴趣往下看。比起来,有些写作口诀倒有特色:
如“写作十五戒”:
立意戒步人后尘 主题戒摸棱两可 题材戒大而无当
体裁戒叙议不分 结构戒松散混乱 层次戒叠床架屋
开头戒七弯八绕 结尾戒空喊口号 记叙戒罗列现象
议论戒生搬硬套 抒情戒无病呻吟 说明戒颠三倒四
语言戒堆砌辞藻 逻辑戒概念不清 写字戒敷衍潦草
随着事物的发展,这种“指导和强化”应该也要跟得上时代潮流,把握住作文教学发展的脉搏,对学生才更具有指导意义。目前时兴议论散文,议论文从散文中吸取了许多技巧;学生、阅卷老师的作文审美观也也有了变化。
讲课时所选议论文,除了名家大家的文章,主要是中学生自己的文章,因为这是指导中学生作文的书,所选作文应该是中学生自己的,这些作文的思维习惯、语言材料、写作技巧更贴近学生生活和水平,用中学生同龄人的文章作例文,学生自然会有一种亲近感,容易产生认同心理。而且,所选作文都是从同一批次的数百人中筛选的出类拔萃的作文,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有一种亲近感,很容易产生一种“攀比”心理,正如:“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韩愈《原毁》)自然能起到“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效果。
有人说:作文不是练出来的。我只能这样说,作家的作文不是靠老师训练出来的,因为“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但是,对于大面积的高三考生来说,要迅速提高他们的应试作文技巧,是绝对离不开扎扎实实系统的训练的。
一、议论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