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00字。
11 近体诗八首
【背景资料】
一、关于作者
1.王维(701—761,一说698—759)
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遂为河东人,唐诗人兼画家。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时曾受职,两京恢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居蓝田(今属陕西)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他的诗风直接继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平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杜甫后期生活概况
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现在陕西蒲城)探亲。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流亡北行,到了鄜州(现在陕西富县)。杜甫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现在属陕
西)即位,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即至德二载(757年)四月,他乘隙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亲。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年),复出为华州(现在陕西华县)地方官。第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后,杜甫曾回河南探视旧居,旋即回华州,弃官人蜀,建草堂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总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宝应元年(762年),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叛乱,他又流亡到了梓州(现在四川三台)。过了两年,他的好友严武复为成都尹,他又从阆州(现在四川阆中)折回成都,入严武幕。不料严武第二年即因病去世,使他失去依靠,他只好东下,在夔州住了一年多。此后他一直在水上飘泊,由江陵到公安,再到岳阳,于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湘江舟中。
附带说说,杜甫在夔州居住时期创作了不少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外,还有《八阵图》《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阁夜》《九日》(五首)等。《八阵图》也是怀念诸葛亮的,学生可能在小学时读过。《九日》也是写登高的,比《登高》略早,选一首附在这里,可资比较。
九 日(其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3.刘禹锡(772—842)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4.李商隐(约813—约858)
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5.陆游(1125—1210)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二、补充资料
1.杜甫近体诗用对仗开篇的,除《登高》《春望》《九日》外,学生比较熟悉的还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等。
2.对仗的分类:过去有“六对”“八对”之说,“六对”之说可取: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风秋池是也。这是就个别词语说的。若就整句来说,可分四种对:一曰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字字皆对;二曰宽对,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半对半不对;三曰流水对,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上、下句一意,如流水之不能割断;四曰借对,如“渚清沙白”中,借“清”为“青”,才可与“白”属对,即利用同音字。
3.白居易读《石头城》后赞美道:“我知后人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这并非过誉。唐以后的诗人词家咏金陵,多有化用它的意境者。下面举两个例子:
西 河 金陵怀古
[宋]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谁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满江红 金陵怀古
[元]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jiāng,蝉的一种)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示范教案】
近体诗八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三、德育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8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背诵8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
(1)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