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40个字。
《雪》教学设计
陆宇明
教材分析:
《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诗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色彩极为明丽的篇章之一。其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作者以鲜明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一幅是江南的雪景,一幅是朔方的雪景。写江南雪景,作者着力于静态美的描绘,给人以平和、安谧之感。写朔方的雪,则重于动态的表现,造成一种似玉龙腾空般无比壮观的艺术境界。文章通过对江南与朔方不同雪景的描写,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环境的抗争。文章
构思精巧,语言精辟含蓄,意蕴深邃。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美丽的雪景,美丽的文字,深邃的内涵,很适合读者朗读、品赏。
学情分析:
《雪》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散文诗。不过,他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的散文,也接触过不少古今诗歌,因此对于“散文诗”这种体裁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着深刻的内涵,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设想: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我准备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它们。《雷电颂》侧重于学习象征、直抒胸臆的手法;《短文两篇》侧重于学习对比的手法;《海燕》侧重于学习象征、烘托的手法;《组歌》侧重于学习紧贴自然物理特征展开自由想象的写法;《雪》是本单元的第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它既有散文的自由灵活的特点,又兼有诗歌含蓄深邃的特点。因此,学习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则侧重于通过“赏读”,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以“赏读”为教学重点,旨在引导学生赏语言,学表达,接受母语文化的浸润,形成语言能力。
教授本文,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阵地。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品赏、模拟写作理解文本内涵。
教学目标及依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品赏文中优美的语句,理解借景抒情,进行仿写练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之处,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了作者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仿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顽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通过赏读体味文中深邃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富的语言,学习仿写。
目标确立的依据